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bet365体育电视直播欢迎您!
首页 >> 信息公开 > 规划计划 > 正文

南宁市防震减灾“十三五”规划

时间:2018-04-08 08:47:13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本站编辑

 

一、前言
为进一步推进南宁市防震减灾事业的科学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广西壮族自治区防震减灾条例》《广西防震减灾“十三五”规划》以及国家、自治区和首府南宁市关于加强和开展防震减灾工作的有关要求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16年至2020年。
本规划综合考虑了南宁经济社会发展、宜居城市环境、地震活动特点和致灾因素等问题,围绕南宁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首府地震安全需求,阐明了在“十三五”期间南宁市防震减灾工作的主导方向、发展目标和重要任务,是南宁市政府部门履行防震减灾社会管理、制定防震减灾政策措施、提供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以及开展防震减灾科学研究、实施防震减灾重点项目的重要依据。
二、“十二五”回顾
(一)主要成就
“十二五”期间,在南宁市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地震局的关心指导下,南宁市防震减灾工作紧紧围绕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中心,在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应急救援三大体系建设中不断夯实基础,完善机制,创新载体,各项工作成绩斐然。
1.防震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的突破。
南宁市防震减灾中心综合楼项目完成主体建设。投资约1700万元的南宁市防震减灾综合楼建于南宁市五象新区玉洞片区,占地约10亩,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全部建成后将具备应急指挥协调、监测预报研究以及科普宣传教育等功能。
建设一批地震监测台站。投资120万元在仙湖、大王滩、大龙湖3个蓄水量一亿立方米以上大型水库附近建设遥测地震台,加密了原有数字遥测地震台网,使首府地震监测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总投资195万元的远程视频观测动物异常项目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对动物观测更加直观、快捷,有利于动物宏观异常信息的及时收集和落实;在南宁市6县6城区筛选33个中小学建设了地震烈度速报观测点,为构建面向中小学的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服务打下坚实基础;全面启动广西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系统南宁项目,完成南宁22个新建台站台址勘选、台基测试以及土建招投标工作。
规范建设南宁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在完善南湖公园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设施和管理机制的基础上,开展全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将其纳入县区绩效考评指标;5年来,横县、武鸣、宾阳、兴宁、良庆等县区按照平震结合、因地制宜、综合利用、就近疏散、安全与通达的建设原则先后各建成1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市区的人民公园、安吉花卉公园、狮山公园、新秀公园、体育休闲公园、金花茶公园、石门森林公园和五象湖公园也建设了应急避难场所,目前南宁市共有各类应急避难场所共15个。
2.震害防御体系进一步巩固。
防震减灾法制化建设不断完善。根据扩权强县工作要求,重新调整南宁市本级地震行政审批操作规范并结合实际落实行政审批事项下放工作;开展本级机构行政权力清单、行政责任清单清理和制定工作,进一步明晰行政执法职权、执法主体、执法依据,夯实推进地震部门依法行政的基础;“十二五”期间,南宁市共审批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的确定行政许可1089项,其中安评509项。办证合格率与服务满意率100%,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报审项目均提高一档设防,审批率100%。
地震小区划工作扎实开展。投资250万元的五象新区88平方公里地震小区划项目正式完成,《南宁市五象新区地震小区划报告》已通过国家地震安全性评价委员会评审,并将技术成果推广数字化应用。
防震减灾科普宣传亮点纷呈。依托科技活动周、防灾减灾日、“7.28”唐山地震纪念日等重点时段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教及法律法规宣传活动,发放书签、折页、挂图、手册等各类宣传资料共约126400多份;防震减灾知识课程列入南宁市县区干部培训计划及新任公务员培训计划;在传统宣传模式的基础上,创新宣传新形式,制作宣传新产品,编排防震减灾主题晚会并组织巡演,制作动漫短片和科普网页,将防震减灾热点融合到网络新兴载体中强化宣传效果;开展南宁市防震减灾工作服务基层系列活动,深入基层、面向群众,进一步增强群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强化应急自救能力,提高民居抗震性能,巩固群测群防队伍建设。
防震减灾示范建设逐步推广。成功打造南宁市首个自治区级地震安全示范社区——青秀区西社区;结合综合示范村建设,推动农村民居防震保安工程工作开展;在南宁市中小学安全教育体验馆建设南宁市第一个自治区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共创建一中、八中和五里亭一小三所市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
3.地震应急救援机制不断健全。
修编预案并组织开展演练。依据属地管理和分级负责的原则,开展市、县、乡三级政府地震应急预案修订;以促进相互协同和部门联动为目的开展抗震救灾相关部门地震应急预案修订;强化公共场所地震安全处置措施,首次开展学校、医院、影剧院和商场等人员密集场所地震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市、县、乡各级政府和部门以及社区、学校、企业等社会各级组织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地震应急演练,增强应急意识的同时提高应急处置和应对能力。
强化队伍建设积极开展震情应对。在建设以南宁市消防支队为主体的综合应急救援队伍的同时,按照《南宁市地震应急预案》的要求,结合地震灾害的特点和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职责组织建立了各专项地震应急救援和抢险队伍;充实了南宁市地震监测工作队伍,完善了地震现场工作队现场流程和专业化管理机制,积极有效的应对2013年田东—平果—巴马4.5级地震和2014年隆安县丁当镇2级有感小震群以及2015年马山林圩镇1.3级有感地震,及时掌握灾情震情,消除群众恐慌,维护社会稳定。正面宣传,主动引导公众正确对待云南鲁甸6.5级地震、日本本州9.0级地震和缅甸7.2级地震等群众关心的国内外地震事件,进一步增强公众防震减灾意识。
(二)存在问题
南宁市防震减灾工作在“十二五”期间得到全面发展,但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离南宁市经济社会发展与公共安全的现实需求还有不小的差距。
1.防震减灾社会管理机制有待健全:城区尚未建立和配备开展防震减灾工作的专职机构和人员,兼职管理存在职权划分不明确、任务落实不到位、管理机构和人员流动性大等问题;大部分农村地区居民自建住房仍处在无监管、不抗震、难设防的状态;依法开展防震减灾行政管理工作有待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社会化协作、融合式发展还需进一步探索。
2.防震减灾公共服务水平有待提高:面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新时期,当前的台站密度和台网布局难以满足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日益严峻的公共安全需求,“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系统”项目还在实施过程中,地震预警服务和管理机制还在探索;防震减灾科普宣教工作在载体、深度和广度上还需进一步加强,公众防震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仍有待提高;南宁市地震应急专项指挥平台仍未建立,缺乏指挥协调和辅助决策系统,震情灾情速报能力不足,震后信息服务水平较低;缺乏专业化的地震应急救援设施设备,应急救援物资有待进一步统筹和规范化管理。
3.防震减灾技术力量较为薄弱:分析预报、震害研究和抗震设防技术服务人才匮乏,相关业务等领域仍处空白;台网运行维护和管理水平偏低,尚未实现地震烈度速报和灾情评估功能,现有资源无法满足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和应急救援各方面技术领域的进一步探索和科学研究。
三、“十三五”面临形势、指导思想、发展目标
(一)面临形势
当前首府南宁处在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提升区位优势和勇当广西“两个建成”排头兵的关键时期,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城市,“一带一路”战略支点,“南宁渠道”作用和区位优势进一步突显,南宁核心引擎作用进一步增强,自治区“双核驱动战略”、“三区统筹”协调发展、“脱贫攻坚”城乡协调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同时,南宁位于广西百色—合浦断裂带、巴马—博白断裂带和桂林—南宁断裂带的交汇处,地震活动具有小震多、震源浅、烈度高、影响大的特点,发展机遇和目标定位对南宁市地震安全环境提出新的挑战,对地震灾害公共危机管理提出新的要求。
第五代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颁布与实施将南宁市绝大部分地区抗震设防要求由原有的Ⅵ度提高到了Ⅶ度,少数部分地区提高到了Ⅷ度,对南宁市抗震设防管理提出新的要求。
随着广西烈度速报与预警系统、广西地震背景场观测网络等重大项目的实施,南宁市地震监测台网布局更为优化、台站密度大幅度增加,观测手段更加丰富,密集的台网布局和实时的监测任务对基础数据产出质量、台站运行能力、维护管理水平提出新的要求。
“十三五”期间,南宁市防震减灾工作要明确转观念、补短板和强服务的发展意识,牢牢把握“分级负责、相互协同”的抗震救灾工作机制,促进防震减灾与经济社会融合式发展,夯实和推动防震减灾三大体系现代化、科技化、信息化建设,全面提升防震减灾综合实力。
(二)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建设中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区域性国际城市、“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城市、具有浓郁壮乡特色和亚热带风情的生态宜居城市和广西“两个建成”排头兵的目标,坚持“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工作方针和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的根本宗旨,健全和完善防震减灾社会治理体系和公共服务制度,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三大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南宁市防震减灾综合防御能力。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南宁市具备综合抵御中强地震灾害的能力;初步完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支持、公众参与和依法管理的防震减灾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以地震监测预警科技支撑为基础,地震灾害防御措施为主,应急救援迅速行动为保障的防震减灾三大体系能力建设,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公共服务需要。
1.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提高监测预报效能。到2020年,南宁市依托科技力量,基本形成多学科、多手段的地震综合观测系统。初步建成强震动监测网和地震烈度速报网,完成南宁市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系统建设,并建立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发布机制和专业服务平台;台网运行和维护机制逐步完善,台网运行率和数据产出质量进一步提高;全面掌握地震前兆观测数据处理技术,地震预测和震后趋势判断能力不断提升。
2.以社会需求为动力,提升震害防御水平。以新一代全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作为开展城乡抗震设防管理工作的基础和标准,制定和建立符合实际的抗震设防地方政策和监管机制;广泛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针对城市扩张、基础设施建设和危险源控制等开展地震活动构造探测和地震小区划等震害防御基础性工作,建立震害防御公共服务体系,完善技术和标准平台,提供服务政府和社会的防震减灾高质产品;开展针对不同社会阶层的防震减灾活动和示范建设,推广防震减灾文化,公众防震减灾素质有所提高,城乡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全面提升。
3.以政府管理为主导,完善应急救援体系。全面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分级负责的地震应急救援管理机制和科学有效、迅速反应、信息互通的指挥协调平台,逐级完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建立资源共享、协调顺畅、信息快传的地震应急指挥系统,组建南宁市专业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和青年志愿者队伍,各行业地震应急救援能力逐步提高,开展地震灾害风险评估技术探索,救援物资储备和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进一步完善,全社会的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和水平有效提升。
四、“十三五”主要任务
围绕规划目标,把握当前发展的关键时期,着力于解决制约防震减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科技是基础,创新是动力,改革是机遇,推动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防震减灾事业向前迈步。
(一)建立地震预警系统
建立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数据信息处理和社会公共服务平台,为人员密集场所、城市基础设施工程、易发次生灾害工程等重点工程提供烈度速报和自动预警服务终端,建立烈度速报与预警数据使用和社会发布机制,探索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系统数据产品、集成功能、系统扩容、信息共享等多元服务和系统升级途径,提高系统服务社会和公众的整体效率。
(二)提高监测预报能力
科学布局地震监测和观测台(站),优化台(站)升级改造,提升台(站)技术现代化、功能综合化、管理科学化水平。进一步完善地震监测网、宏微观观测网、强震动监测网的运行维护机制;提高数据产出质量和分析速报能力;建立日常和应急期会商机制,结合本行政区域地震活动特点探索科学预报理论和方法;规范震情跟踪和流动监测程序,提高异常核实分析水平;促进地震监测台站的数字化、信息化发展;加强地震监测预报科技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三)提升城乡抗震能力
广泛应用第五代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将抗震设防有效纳入城市危旧房改造项目和农村建房监管措施,从功能完善和安全保障的角度对已建成的城市交通、生活等基础设施和危险源等重点工程开展抗震性能普查和鉴定,探索和引进适合不同工程项目的抗震新技术,总体提升南宁市抗震设防水平;引导南宁市8度设防区的乡镇进行农房抗震改造,针对7度设防区的乡镇农村自建房开展基础资料和抗震能力调查,探索村镇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自建房抗震设防管理模式,加强村镇建筑工匠队伍技术规范和生产管理,强化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同步提升城乡抗震能力。
(四)加快法制管理进程
坚持防震减灾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原则,依法进行防震减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推进“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的贯彻落实,继续完善抗震设防要求监管机制,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加强对抗震设防要求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推进南宁市地震震情灾情信息发布、地震科普宣传、农村民居抗震、应急救援行动、社会公众参与等防震减灾地方政策的制定,开展南宁市防震减灾工作规范和标准研究;推行和普及“网络执法系统”的使用,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五)开展灾害风险评估
通过开展城市地震灾害风险源评价、城市地震灾害风险预测与对策研究工作,探测形成本行政区域地震灾害的主要风险因素、活断层背景,评估城市地震灾害风险水平,为城乡规划、国土利用、工程建设等提供科学依据,提高地震灾害风险管理水平,减小灾害损失程度。
(六)丰富防震减灾文化
建立防震减灾公共宣传平台,丰富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产品;推进防震减灾示范工程建设和防震减灾宣教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普及地震科普、应急避险、自救互救、抗震技术、科技前沿等知识;多渠道宣传,多形式展示,打造防震减灾文化品牌,正确引导全社会科学认识和有效应对地震。
(七)搭建应急指挥平台
建立纵向专业技术支撑、横向部门联动协同的地震应急指挥平台,发挥震情灾情信息汇集分析和管理发布、烈度分布和风险评估、辅助决策和指挥协调等功能,使南宁市具备应对破坏性地震的快速反应能力,初步快速评估能力和科学指挥决策能力。
(八)完善应急管理机制
在南宁市综合应急救援队伍的基础上开展各行业地震应急救援技术培训和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全面提升南宁市地震应急救援水平;建立健全地震灾害风险评估和灾后损失评估机制,为指挥决策和灾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完善基层应急处置、灾情速报机制,提高响应速度和自救互救能力;结合实际,利用满足抗震条件的公共建筑和公园绿地继续开展地震应急临时避险场所和中长期避难场所建设,规范其运行维护和管理制度,实现均匀分布、物资保障、设施齐全;建立市、县两级政府地震灾后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和应急物资紧急调用、补偿、运输和发放机制,形成标准化、信息化数据平台。
五、“十三五”重点项目
(一)广西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系统南宁项目
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系统能快速计算分析反映地震灾害程度的烈度分布信息以及发布地震预警信息,为民众逃生避险提供宝贵时间,为高速铁路、燃气管线、城市管网等重大工程、生命线工程提供应急处置时间,为震后应急救援部署提供科学依据,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对南宁市防震减灾事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1.新建22个地震监测台站,其中包括1个基准台、21个基本台;
2.升级改造10个原有地震监测台站,其中7个基准台、3个基本台;
3.建立南宁市地震烈度速报分中心;
4.建立南宁市地震预警信息发布系统。
(二)广西地震背景场观测网络南宁项目
优化观测台网布局,建立与全区联网的地震背景场数据处理系统,初步实现南宁市地震背景场探测功能,服务于地震预测预警、大型工程和国防建设,为构筑首府地震安全提供支撑。
1.新建6个地震监测台站,其中包括3个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台站、2个基准台和1个基本台;
2.升级改造5个原有地震监测台站,其中3个基准台、2个前兆台。
3.建设南宁市地震数据处理与产品加工中心。
(三)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程
结合南宁市行政区划、人口分布、人口密度、建筑密度等特点以及居民疏散的现实需求,把握“以人为本、科学规划、就近布局、平灾结合、一场多用”的原则要求,建设适合南宁市应对地震等突发事件,可供居民紧急疏散、临时生活的安全场所,以提高首府综合防灾能力、减轻灾害影响。
1.依托广西体育中心,建设五象新区Ⅰ类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2.按照合理布局原则,在“十二五”期间未建成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6个县区各建设1个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四)防震减灾示范建设工程
从建筑抗震能力、防震减灾意识、宣传教育平台、自救互救技能、应急处置措施等方面着手开展防震减灾示范建设,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推开”的原则,以协调经济发展和地震安全为目标,实现防震减灾综合能力的总体提升。
1.建设南宁市防震减灾中心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
2.创建1个国家级防震减灾示范企业;
3.创建1个国家级和5个自治区级地震安全示范社区;
4.创建10所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
(五)地震应急指挥中心系统项目
以综合指挥操作系统为平台,集成包含规划、人口、生命线工程、重要工程、易产生次生灾害工程、建筑物抗震设防情况和地质地貌等综合数据库的核心技术,有效整合和全方位调度救援资源,提高救援质量和速度,全面提升应急救援能力。
1.指挥大厅技术系统
2.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系统
3.地震应急指挥辅助决策系统
(六)首府地震灾害风险评估工程
以自治区地震灾害风险等级标准与评估体系为依据,通过基础数据调查和地震地质、地震活动性等综合技术研究,对南宁市发生破坏性地震灾害的风险和危险性进行分析,初步形成集风险评估、应急对策、灾情速报功能于一体的地震灾害风险评估系统。
1.开展南宁市城市活断层探测;
2.开展南宁市范围地震灾害潜在风险和应急准备能力调查;
3.建设灾情信息传递、分析、管理系统。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实施规划工作的组织机构,明确工作职责。制定实施规划的计划和步骤,组织对规划进行详细解读,明确具体任务和责任,逐层分解,抓好落实,完善执行落实、检查监督和结果跟踪机制,加强沟通协调,实现高效协作,完成规划预期目标。
(二)确保资金到位
抗震救灾实行“分级负责、相互协同”的工作机制,因此,南宁市各级政府要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本级公共财政预算;明确防震减灾工作的公益性质,加大对防震减灾公益项目和科技工程的投入,规范项目经费的使用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防震减灾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部门协同还需要社会参与,积极推行政府投入与社会资本共同合作建设防震减灾项目工程和开展防震减灾公共服务,进一步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三)促进合作共享
充分认识建设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区域性国际城市、“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城市的重要性,发挥战略优势,在防震减灾科学技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加强兄弟市间、部门间、政企间的合作交流;依托自治区各专业技术项目和科研课题的实施,推动南宁市防震减灾科技人才的交流学习;将信息化建设纳入合作共享计划,建立区域防震减灾大数据信息平台。
(四)组织考核评估
建立规划评估标准和检查监督、跟踪实施和效果评估机制,对规划初期的执行力度、中期跟踪督查、末期实施成效实行定期、量化、追责的考核办法;将规划内容纳入各级防震减灾绩效考核中;探索和制定符合事业发展需求的干部考核评价标准体系,与干部年度考核工作有机结合,作为绩效等级评定、奖励惩戒和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Copyright © 2015 主办单位:bet365体育电视直播 All Right Reserved. 网站标识码:4501000066 公安机关备案的国际联网备案号:45010302000061

地址:南宁市青秀区金湖路59-1号 邮政编码:530028 联系电话:0771-5521500 备案号:桂ICP备10004221号